鲸鱼灯

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,实现读书收益最大化?

青果文志:

经常看到有人在书单上推荐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——超实用笔记读书法》,好奇心下,忍不住就从网上入手了一本。


一拿到这本书,我立即就爱不释手,这不仅在于这本书简约、大气的装帧排版深得我心,更在于这本书的内容确实干货满满,深感奥野宣之真不愧为“笔记本作家”。


奥野宣之在该书前言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一味读下去”等于没有读过。


看到这句话,我立马感觉汗颜,但又不得不赞同。想想自己几十年来,好歹也读了几百本书,许多书就是“一味读下去”的,虽然在当时感觉也很有收获的样子,可时间长了,书中到底讲了什么内容,现在让我回答,好像一下子又说不上来。


奥野宣之认为,“我们最需要铭记于心的关于读书的基本目标:读完每一本书,都能有扎实的收获。至于一个月能读很多书、读一本书只用几十分钟这样的能力,在这个目标前都是苍白无力的。”


为达到“读完每一本书都有扎实收获”的目标,奥野宣之独创了一元化笔记读书法,指导大家如何运用笔记本,来学习怎样选书、怎样读书和怎样把书中的内容刻在脑海里并加以活用,然后把这些做法转化为实用、可持续、属于自己的技巧。


他倡导有目的性地购书,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线索,防止冲动购书或落入营销陷阱,让读书从一开始就充满主动性;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,养成随时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,将随想笔记成为创意之源;运用“葱鲔火锅式”摘抄法,将摘抄与评论交替进行,让原书精髓与自身思维的火花交相辉映;完善整理归档工作,方便检索,养成重读的习惯,通过思想输出来体现笔记的价值。此外,他还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小技巧,甚至还贴心地附录了写读书笔记的26款实用文具。


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,我对照作者的建议,不停地检视自己的读书行为和读书方法,发现确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。当然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喜好,没必要完全照抄照搬。正如奥野宣之所说的:“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,而不是模仿评论家的做法,学习、吸收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才是最重要的。反过来说,如果有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,那就干脆丢掉。读书的重点是自己认为哪些内容重要,并将其彻底消化。”


所以,对于作者竭力推崇的纸质笔记本,我没有刻意去模仿,因为我觉得不适合自己。以前,自己也曾喜欢手工摘抄做笔记、做剪报,但时间长了,发现有一个缺点,就是查找资料不很方便,而且纸质笔记容易发黄变旧,不方便保存,还占用大量空间,所以我个人现在更喜欢通过扫描和云笔记,把各种剪报、文档做电子化处理。


下面,我将从选书、购书、读书、记录、活用、输出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梳理,以期建立自己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,努力实现读书收益最大化。同时,也与您分享。


选书与购书 


选书,是指“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,记录自己想读和需要读的书,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,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,提高选书的‘命中率’”。购书,是指“根据自己的需要,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”。作者在该书第二章中对此有详细讲述。


我的购书清单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:


一是学习工作生活中所需或关注的内容。如果我要研究某一领域的内容,一般会先关注这一领域的大咖,先把TA的相关书籍读一遍,然后,通过参考文献,也就是奥野宣之所说的“书中书”,延伸阅读这一领域的其他相关专家的书籍。读书,我一般以读经典为主。我发现,当你认真研读完某一领域5-10本的经典书籍,再去看其他类似的书籍,你就会有“一览众山小”的感觉了,因为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,只是各人表述的方式和角度不同罢了。


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推荐书单。以前主要通过报纸、杂志、书籍和电视等途径,现在更多的是借助网络,特别是豆瓣、简书、微信上看到的一些阅读书单,同时结合自己某一时期的兴趣爱好,以及有关购书网站上对书籍的相关介绍和评论,确定自己想要购买的书单。


购书清单,我一般是先记录在印象笔记里,然后在购书网站上直接搜索,并分3类保存:马上想看的,放入“购物车”;近期想看的,放入“收藏夹”;过段时间想看的,放入“心愿单”。将购书清单分类保存,可以避免清单变得过长而难以确认,而且放在“购物车”、“收藏夹”、“心愿单”的物品,是可以根据需要,随时相互转换的。


购书,奥野宣之偏好实体店,而我则更喜欢网购。不过,这些都无关紧要。要紧的是,无论在哪里购物,关键是要明确自己的购书清单,防止冲动购物,既浪费金钱,也浪费时间。对于难以确定的书籍,我常常会使用Kindle的发送样章功能,先预览下,再做决定。


读书与记录 


奥野宣之说,读书,是“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写读书笔记的准备。将重要的部分按以下等级提炼出来:让我颇有感触的部分;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;做了记号的部分;要摘抄到笔记里的段落。”记录,是“制作读书笔记,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或思考,铭记这次读书体验,留下与书交流的证据。”作者在该书第三章中对此作了详细讲解。


为了把书中把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,作者提出了分阶段“筛选程序”。(1)通读:把读起来觉得不错的那一页折角;(2)重读:读完一遍以后,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。如果仍然觉得很好,就把那一页的另一个角也折起来。(3)标记: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,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,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。


相较于作者在读书过程中的耐心和细致,自己的读书方式看上去有点“简单粗暴”。一直以来,我奉行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,而且特别注重第一次阅读的感觉,所以每当看到喜欢的内容(有趣、有感、有用)或有疑虑的地方,就忍不住拿起笔来涂涂抹抹,画上各种线条标记;即使在Kindle或手机上看书,也喜欢及时标记或复制摘录。


按说,自己的这种读书方式也不能说不好。但问题是,除非要应付考试,或者遇到特别喜欢或深奥的书籍,一般的书籍我就阅读一次,然后就束之高阁,很少再去认真重读。其中的原因,也许是因为过于自信自己的记忆力,认为看过了,当然就记住了;还有,自己的屯书速度远远超过阅读速度,所以一旦看完一本书,就得赶紧看下一本,要不然,家中的书柜就要溢出来了。有时候,有些书甚至只看了一半,就搁在那里一年半载,不去理它,因为我又有了新欢需要宠幸,哪里还顾得上旧爱呢。现在想来,真是罪过。


另外,我以前看书,除了在书中作一些标记外,并没有专门做读书笔记的习惯,因为觉得太烦,费时费力。这次看到作者在书中竭力推崇读书笔记的重要性,于是,我也试着在印象笔记上做了一次完整的读书记录。我发现,做读书笔记的时间,虽然比读一本书的时间还长,但笔记让读书成果一目了然,确实感觉很有成就感。


活用与输出 


奥野宣之说,活用,就是“通过再次浏览读书笔记,在检索和参考的过程中,帮助自己获得智慧、得到提升。另一方面,制作笔记时要注意方便日后重读。”输出,就是通过口述或写作,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。作者在该书第四章中对此有详细的阐述。


奥野宣之认为,当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,才会真正理解它。即使掌握再多信息,如果不去积极输出,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。积极输出可以促进思想内化。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,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,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。


作者的这些话,读之如饮甘露,沁人心脾。


关于活用和输出,我的体会主要有两点:


一是做好随想笔记,及时记录灵感、思考和发现。任何时候,无论是在工作、生活中,还是在读书过程中,抑或是在发呆空想中,只要有灵感或思想火花闪现,一定要马上记下来,时间急的话,哪怕只记录下几个关键词,有空的时候再补充完善。因为“书面化的思考更便于利用”,思想的火花,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来,很容易随风飘散,想用的时候,可能再也找不到了。奥野宣之推崇的是把它记在纸质笔记本或便笺上,但对于我来说,感觉最方便的还是记在手机上:打开印象笔记,通过讯飞软件,用语音输入秒变转化成文字保存,有空的时候,再补充完善,并设置好相应的标签,方便以后查找。


二是注意收集、摘录各种有用的图文素材。对于报纸、杂志上看到的感兴趣的内容,我会用扫描全能王App,直接将纸质文档转化成电子PDF格式保存。对于在电脑或手机上看到的一些资讯,我会直接收藏至云盘或印象笔记里。最重要的是,要对保存的资料,每周进行定期整理、输出,只有这样,保存的信息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体系。


对于上述创作方式,奥野宣之在书里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,我觉得特别贴切。他说:如果把读书过程比喻成做菜,那么“购书清单”就是购买食材,“写读书笔记”就是洗菜切菜,“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”就是开火炒菜。好的读书笔记就像认真洗好切好的蔬菜和鲜肉一样,可以随时拿出来根据需要进行输出。


以上是我阅读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——超实用笔记读书法》以后的活用与输出。


感谢您有耐心读完此文。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和启发,我会非常开心。


 
 


文/子诺不离


=>『青果,小众青年社区』<=


评论
热度(43)

© 鲸鱼灯 | Powered by LOFTER